[摘要]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说,中国的评奖太乱了。单就诗歌奖而言,几乎每天都有评奖活动。
4月27日,2015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在长沙开幕。
如果你想参评文艺奖项,那你得准好难度加大的心理准备,文化部将削减六成以上的文艺评奖。
4月27日,文化部相关负责人在2015年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指出,文化部正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拟取消、压缩六成以上奖项。
届时,文化部将取消节庆活动中的文艺评奖项目,加强评论。对保留的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也将减少分项设置和数额,修订评奖办法。
“艾青诗歌奖”现场400人领奖
目前,中国各种文艺奖项繁多,其中大部分奖项以当地名人命名。据公开资料显示,顶着传统官方头衔的文艺奖项就有茅盾、冰心、老舍、鲁迅文学奖等,各省市区县、协会、行业、高校等设置的奖项多如牛毛。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说,中国的评奖太乱了。单就诗歌奖而言,几乎每天都有评奖活动。从政府到民间,各种诗歌的奖项层次不齐。就他了解到的《诗刊》杂志社设立的旧体诗歌奖,奖金30万,四川拟设立的李白诗歌奖奖金100万。
记者在网上一搜,就发现去年又多出了两个诗词类奖项:辽宁省铁岭市在2014年设立的“纳兰性德奖”和“端木蕻良奖”,据说该奖项是为了鼓励“全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及文学爱好者热爱家乡、讴歌家乡,为家乡建设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此外还有民间设立的各种奖项。“这不是近几年的事情,这和企业颁发各类奖项一样。之前有一个艾青杯诗歌奖,现场去了400人领奖。”该研究员介绍到。他表示,文艺评奖那么热门不单单涉及到荣誉问题,背后有深厚的利益链,比如奖项背后的奖金、房子乃至晋升的机会。这使得问题进一步复杂化了。
“艾青杯”金华市中小学生第二届诗歌大赛颁奖现场。
名目众多的证书
评奖存在乱象
中国各种文艺评奖的一个特点是文艺评奖设置从国家级到省市县一路延伸,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主任张跣告诉澎湃新闻,“这种情况和中国的社会体制有关系,中央有的地方一定要有。”另一个特点就是所有的政府文艺评奖,主要起扶持引导作用,和学术界纯艺术的奖是不一样的。
设立奖项本是为了推动和鼓励文学创作的发展和创新,但为了名利或平衡各方关系,一些评奖已悄然变味,以至于丧失了公正性,丑闻不断。
2014年的中国文学评奖中,有险遭取消的老舍文学奖,批评声中颁发的路遥文学奖。其中,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自评选至公布结果引发的争议更是一波接一波:从作品公示阶段的柳忠秧“跑奖”疑云,到获奖名单颁发后的口水大战,一路引发对评奖机制、投票公正性的百般质疑。
“现在文艺评奖确实存在不少乱象,比如有人走后门拉奖。还有人设立各种奖项骗钱。”曾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秘书的张跣表示,近年来这些所谓的乱象呈现的比较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众对文艺评奖的关注变多了。
张跣说,事实上,类似的政策在二十年就出台过,当时政府规定不允许随便设置全国性的大奖。
建立权利负面清单
长年从事文艺理论和大众文化领域研究的张跣认为,在文化管理上,政府部门应建立权利负面清单,所有作为需遵循《行政许可法》,能做什么不做什么,政府部门一定要有数。就文艺评价而言,“个人对减少政府组织文艺评奖没意见,但如果限制社会组织的文艺评奖,我觉得没有必要。”
张跣告诉澎湃新闻,所有的评奖都有自己的标准,社会认可也需要一个选择和沉淀的过程。政府不应不要过多干涉,而要引导和扶持各种力量的相互激发。“另外,这样的操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也符合市场规律。文化管理有其特殊性,能交给市场的就交给市场。”张跣表示。
上述不愿具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认为,政府管理文艺评奖是必要的,但怎么管理管到什么程度也需要好好讨论。除了压缩奖项,是否也该对民间办得较好的文艺评奖进行扶持,这都是要考虑的问题。
张跣进一步指出,针对文艺评奖的管理不能一刀切,针对具体的奖项应进行具体的管理。比如路遥文学奖设立后,引起路遥女儿的不满,这其实涉及的不光是文学评奖的事情,更是法律问题——主办方能不能直接用路遥的名字给奖项冠名。巧立名目骗钱的文艺评奖则涉及到了文化公司的管理,要查看其是否偷税漏税,虚假宣传。(文/赵振江)